染菌分为培养皿自身染菌和拆包装操作不当引起二次染菌(使用前做仔细区别,检验到期后再使用)。
1、培养基自身带菌(以霉菌为主且菌落通常在培养基内部或表面)。
(1)厂家生产控制不严,灭菌前微生物负载量过大。
(2)伽马射线灭菌剂量偏低(霉菌的耐受性较强)。
(3)包装破损出现的二次污染。
2、使用不当出现的染菌问题(细菌霉菌几率均等,多在培养基表面或琼脂和平皿的测边缘)。
(1)小包装使用剩余的暂存(冰箱或A级区域)。
(2)拆包装在普通区传递窗一次性拆除三层包装的特殊案例。
(3)拆包装时动作幅度过大,平皿散落。
(4)上述两项中会出现特殊染菌现象,菌在平皿边缘生长,或延平皿与培养基缝隙生长的特例。(这个通常和包装真空,气流倒吸相关)。
处理措施:
A、拆包装前认真观察,染菌平皿很容易在使用前被发现。
B、过新批次,和低温存放是霉菌假阴性结果的潜在风险加大。
C、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,增强无菌操作意识。
培养皿染菌的后果很严重,直接导致结果不准确,浪费时间不说,主要是耽误整体进度和实验研究,所以应该树立正确的无菌意识,操作过程小心谨慎。